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
森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 林业科技信息网 > 科普专栏 > 森林文化

东莞生态文集(林科所篇)之芦笛坪的遐想

    芦笛坪,位于东莞市林科园西南角一隅,这里山丘平缓连绵,山脚下镶嵌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明镜般美丽的小湖,湖边长满芦竹。摇曳的芦竹带给人绿在春夏的阳光里,白在秋冬的风雨中的别样感受,同时散发出浓厚的科技与文化的气息。

    风吹芦竹龙摆尾,雨打芭蕉凤摇头。芦竹,又称旱地芦苇,形状和竹子、苇子都很相似,修长、俊美,像儒雅的绅士!它具有竹子的挺秀,又有苇子的抗逆性。芦竹的生命是平凡而近乎卑微的。它们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驻扎、蔓延在河边,每株芦竹的根都强劲地抓着岸边的泥土,有时土被水冲击着松开了,而根却仍能坚韧着,让人记忆深刻。以芦竹制作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悦耳的笛曲。《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春天的号角刚吹起,泥土复苏,芦芽就慢慢从土里拱出来,好似睡了一冬方才睁开惺忪的眼睛看看这暖风吹拂的大地。芦芽一天一个样,不几天坪上就满是了,去年残存的竹叶竹茎逐渐在寒霜春水中化作肥料,池塘河岸的大片绿色就渐渐掩盖了冬的苍白。当碧绿的芦苇丛长到人把高的时候,夏天就来了,人们便可蹲在岸边芦竹叶下钓鱼、钓青蛙。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芦竹丛中看到一些鸟巢、其中或许还有可爱的鸟蛋和蓝色的、红色的小鸟。

    当然最美的还是秋、冬的芦竹荡。蓝天下是一大片苍黄的高高的芦竹叶,风中摇曳的芦竹,弹奏出音乐般的韵律;一小朵一小朵雪白的花絮飘舞在清冷的空气中,像是被贬凡的精灵在枯黄的草叶上寂寞地舞蹈,美得深入骨髓,“芦笛坪”便由此而来了。

    夕阳中的芦花,遗世独立,风姿绰约,如幽谷佳人,总能给人内心最深处的温暖。她昂首,在风里挺立,描绘出一片寂静清雅,轻拂你心底的幽谷奇香;她低头,在冬季里含羞,飘撒下生命中点点精粹,期待来年绽绿、吐丝、抽穗……

    芦笛坪,遍植芦竹,还寓意“鞭打芦花”的故事。

    相传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幼时丧母,其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后母偏爱己生,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年冬天,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天气骤变,大雪纷飞,车上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浑身颤抖,手指僵直,拿不住赶车的鞭子。父亲大怒,就用鞭子抽打子骞,子骞棉袄绽开,芦花飞扬,骞父一时目瞪口呆,随即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絮的全是新丝棉,方才恍然大悟,遂掉转车头,要回家休妻。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深为感动,遂罢休妻之念。后母听到子骞劝父的事,深感内疚,便痛改前非,后来对待子骞像亲生儿子一样。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忆古抚今,今天的芦笛坪已成为展示东莞林业科研实力的平台和缔结中国与日本友谊的纽带。从2008年起,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在这里开展了“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区地带性植被及其生态功能恢复技术”研究课题,芦笛坪成了一个探索东莞地带性植被生态恢复的途径和优化模式的前沿阵地。

    当人们来到芦笛坪、在心旷神怡地欣赏卢竹的美丽、亲身感受现代林业研究魅力之余,往往情不自禁地回味其中寓含的浓厚文化韵味。


??